作为增强现实的一项关键技术,SLAM(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在不断趋于成熟并逐渐应用到实际的产品中。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意识到在提升产品性能时,不能只局限于单个技术指标的研究,而是需要着眼于整体性能的提升。事实上,AR产品的落地非常有挑战性,这是因为普通用户可能会随意地移动或转动AR设备,导致出现各种复杂、甚至意想不到的运动,而且场景可能有大量的弱纹理、重复纹理或运动物体,这就对SLAM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鼓励科研工作者们从AR需求层面对SLAM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商汤科技的赞助下,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章国锋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的陈靖副教授、美国特拉华大学的黄国权助理教授共同组织并举办了SLAM-for-AR技术挑战赛,邀请所有入围决赛的队伍于2019年10月14日下午在北京友谊宾馆的会议厅进行报告。此次挑战赛从跟踪精度、初始化质量、跟踪鲁棒性、重定位时间等多个方面对参赛者所研发的SLAM系统进行了综合评测。2019年10月17日的大会闭幕式上宣布了最终的比赛结果和获奖队伍,并为他们颁奖。
1、开启仪式
担任本次挑战赛主席的是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章国锋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的陈靖副教授以及美国特拉华大学的黄国权助理教授。首先,章国锋教授代表挑战赛组织方做开场致辞,对参加这个挑战赛研讨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对这次挑战赛的初衷、规则、初赛结果和决赛入围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最后,他殷切希望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够有所收获,满载而归。
章国锋教授代表挑战赛组织方做开场致辞
2、比赛概况和现场研讨
本次挑战赛分为V-SLAM和VI-SLAM两组分别进行。注册参加本次比赛的V-SLAM队伍有18支,VI-SLAM队伍10支。提交第一轮比赛结果的队伍有10支,后来其中两支队伍中途选择了放弃,最终入围决赛并做报告的8支队伍(其中V-SLAM组有5支队伍,VI-SLAM组有3支队伍)来自德国、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SLAM-for-AR挑战赛的决赛作为ISMAR 2019会议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个队伍的代表都在会上介绍了各自研发的SLAM系统的技术亮点和实验结果。
在V-SLAM组中,北京大学团队研发的LF-SLAM系统以总评分83.31分的成绩占据了榜首位置。来自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Darius Ruckert所研发的Snake-SLAM以82.73分的良好成绩屈居第二。第3到5名分别是澎思科技新加坡研发中心研发的AR-ORB-SLAM2,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所团队研发的PL-SLAM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研发的Dy-SLAM。
V-SLAM组冠军LF-SLAM(北京大学)
V-SLAM组亚军Snake-SLAM(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V-SLAM组季军AR-ORB-SLAM2 (澎思科技)
V-SLAM组第四名PL-SLAM(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所)
V-SLAM组第五名Dy-SLA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VI-SLAM组中,香港科技大学团队研发的VINS-Mono系统以75.13分的成绩获得了小组冠军,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所研发的PLVI-SLAM和浙江工业大学团队研发的MMF-SLAM则分别获得了亚军和季军。
VI-SLAM组冠军VINS-Mono(香港科技大学)
VI-SLAM组亚军PLVI-SLAM(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所)
VI-SLAM组季军MMF-SLAM(浙江工业大学)
本次SLAM-for-AR挑战赛吸引了很多参会者来听,现场座无虚席。每个参赛队伍在介绍完自己的SLAM系统的技术特色、实现细节和实验结果之后,参会人员可以现场提问,积极良好的交流氛围也为所有参会人员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会场听众
17号下午的闭幕式上,大会主席赵沁平院士为本次SLAM-for-AR挑战赛的获奖队伍进行了颁奖。
部分颁奖照片
部分颁奖照片
3、特别鸣谢
最后,特别感谢本次挑战赛的赞助商商汤科技公司,以及为本次比赛准备数据集、搭建网站和负责系统评测的博士生杨镑镑同学!
关于本次SLAM-for-AR挑战赛各队伍详细评分、相关系统介绍等更多详情请访问:
https://www.ismar19.org/newenweb/news/254.html
http://www.zjucvg.net/eval-vislam/ismar19-slam-competition/#competition-results-v-s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