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与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主办,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以及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协办,并得到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支持的“图像图形领域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沙龙”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以青托人才为基础,以跨界应用为讨论范围,涵盖了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电影创新应用、电力电能等行业的新型应用场景,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创新,吸引了线上线下近6500人观看。
沙龙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来自图像图形领域的多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他们在智能交互技术和医学图像分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活动特别邀请了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计划中的多位杰出代表,他们的精彩报告为与会者带来了前沿的科技信息和深刻的学术见解。
沙龙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董晶的主持下拉开帷幕。董晶研究员作为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及青工委主任,首先介绍了本次沙龙的主题和意义,强调了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对于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首先,北京理工大学马诗宁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虚实融合物体渲染特性和环境线索在深度感知中的应用”的报告。她详细介绍了混合现实系统在教育培训、文物保护、军事仿真、装备制造、手术医疗和展览展示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并重点探讨了增强现实应用场景中虚实融合物体渲染特性和环境线索在深度配准中的重要作用。从用户主观感知出发,提出了提升增强现实场景虚实融合程度和深度配准精度的新思路。
紧接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黄源飞讲师,带来了关于“智能感知助力自动驾驶”的报告。他围绕自动驾驶中的视觉感知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深入分析了数据预处理、多传感器融合、实时感知以及智能模型泛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不仅展示了智能感知技术在提高自动驾驶系统感知和决策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还展望了智能感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可能遇到的挑战,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随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培松副研究员分享了“深度学习模型压缩与应用部署”的研究成果。他简要回顾了当前模型压缩和加速领域面临的难题,并详细介绍了团队在模型轻量化压缩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应用。并且解决方案为解决深度学习模型运行效率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为人工智能在更大范围内应用落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自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石海超工程师,则就“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视频行为定位技术”,探讨了视频行为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多模态数据和时空特征提取技术提高行为定位的准确性和效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讨论了该技术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监控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及挑战。
接下来,北京电影学院的薄一航副教授,分享了“计算电影:人工智能时代电影研究的新范式”。介绍了计算电影作为新的研究分支如何结合传统电影研究方法,利用多种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电影本体研究、创作与市场分析,为新时代的电影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最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宫飞翔高级工程师的报告题目是《数智技术提升电力需求侧资源灵活性:路径与典型实践》,系统分析了数智化技术在提升需求侧资源灵活性方面的创新支撑作用与应用案例,展示了实际应用中的成效,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沙龙活动期间,与会者积极交流、深入探讨,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还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创新。通过本次沙龙,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未来图像图形领域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本次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图像图形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也为推动智能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将继续秉承“科技融合创新,青年成长发展”的宗旨,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共同推动图像图形领域的繁荣发展。